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出炉!

大川 四川大学 2022-06-23

为在全校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的创新氛围,精准培育和重点支持科研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后备人才,学校设立“优秀科研人才奖”,其中分设“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以奖励理工医35岁以下/人文社科40周岁以下,治学严谨,学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学术成果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后备人才。


近期我校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提名和评选工作。经校内提名、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程序,王祥等荣获2021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


2021年度“四川大学学术新人奖”

获奖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祥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特聘研究员



王祥,1991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现为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特聘研究员。他主要利用X-ray, Cryo-EM等生物物理学的方法,来阐释生命活动中重要蛋白质机器行使功能的分子机制。致力于研究与健康和疾病紧密相关的表观转录组学调控蛋白的结构解析及其相关功能研究。完成了METTL3-METTL14甲基转移酶复合体的结构解析和功能验证,为临床二期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小分子STM2457的研发奠定了结构基础。




邓锐杰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研究员



邓锐杰,1990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现为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他主要从事食品和生物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的研究工作,建立了非核酸扩增依赖基因分析技术,用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现场检测和风险监控;构建了高通量细胞RNA成像方法,发现了单细胞水平解析病原微生物致病和耐药转移机制。




朱铧丞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副教授



朱铧丞,1986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现为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他致力于微波能工业应用的基础理论与创新应用研究,提出利用光学变换理论操控电磁波的传播解决了微波加热下旋转物料的多物理场计算难题、通过发展的电磁超界面和电磁黑洞解决了动态负载的微波能量吸收非线性变化难题;牵头完成了下一代半导体微波炉和工业微波膨化线等多项成果,并先后转化给美的集团、雀巢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




刘权辉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

特聘副研究员



刘权辉,1990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市,现为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他围绕真实流行病传播的网络结构、传播机制、控制策略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研究了流行病学经典概念在真实传播中的失效难题,揭示了爆炸式传播和多阶段传播的潜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工作的研判。




李西宇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研究员



李西宇,1989年1月出生于成都市,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他致力于多离子耦合纳米晶体及多模态示踪新型口腔修复材料研究,创制了超顺磁/上转换HA:Yb/Ho-Fe纳米晶体和含有局域静磁场的mTi牙种植体,有效提升了种植体的早期成骨和骨整合质量;探索了规整HA:Tb纳米晶体在细胞和骨组织中的形态、结构、降解和分布变化规律,并揭示了晶体对细胞微结构、基因表达和组织再生的影响及相互作用机制。




励轩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授



励轩,1985年10月出生于宁波市,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他致力于中华民族概念史及多民族国家建设研究。在中华民族概念史领域,主要解决了“中华民族”相关概念如何进入少数民族文字的问题;在多民族国家建设领域,主要反思了传统的民族-族群分类体系,指出世界上一些主要多民族国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转而采用更具包容性的人民话语。




肖进

四川大学商学院

研究员



肖进,1983年3月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现为四川大学商学院研究员。他致力于智能营销决策相关的研究。提出了“数据特征驱动的选择性集成智能营销决策建模”框架,紧扣客户数据的特征,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智能营销决策模型,来解决客户流失预测、信用评估、目标客户选择等重要的营销决策问题,提升了营销决策的科学性。




张健鹏

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特聘副研究员



张健鹏,1988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市现为四川大学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他长期从事低污染燃烧技术和光学燃烧诊断等研究,通过自主研发实验平台,发展了基于释热率的无焰燃烧理论判据和宽范围湍流火焰激光吸收光谱测量技术,为空天推进、电力生产、热能转化等过程提供低排放燃烧技术和精准可靠的激光传感技术。




陈领

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副教授



陈领,1986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现为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他主要从事深部原位装备的开发研究。对深部矿井、石油开发和深部资源利用,研发原位探测方法和原位技术装备开发。采用多领域知识驱动的创新设计方法,实现了原位装备的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数据化表达和驱动;同时,结合微观磨蚀性解释机理,提出了多尺度下的强寿命设计准则,实现深部原位装备的可靠应用。




周源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

副教授



周源,1986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现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致力于超临界CO₂ 发电技术关键热工与安全问题研究。近年来针对破口事故、涡轮机械密封及堆芯流动等问题,提出了宽域泄漏预测模型、先进旋转机械动密封结构及基于射线的两相流测量方法等,揭示破口事故关键现象物理本质,降低工质泄漏率和安全风险,解决高压下堆芯两相流测量问题,为下一代超临界CO₂ 核能系统工程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基础。




周清云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助理研究员



周清云,1991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助理研究员。他致力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研究。在文艺理论领域,关注传统文学文本与当代文学文本的关系问题,指出前者以其语言技术,后者以时空或利害关系的分隔,分别实现了读者之是与文本之像的切分与连接。在批判理论领域,对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耐特的承认理论、莱纳·弗斯特批判的正义理论等学术观点做出了正面的理论回应,为学术界进一步讨论相关议题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思路。




顾志鹏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特聘副研究员



顾志鹏,1988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现为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他致力于“天然多酚的结构调控与关键性能提升”研究,立足天然多酚分子的理化特性,通过共价和非共价相互作用先后设计并构建出不同维度(零维、一维、二维、三维)的天然多酚基功能材料,着重研究天然多酚基功能材料的关键性能指标调控和优化,并探索了天然多酚基功能材料在医美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和转化。




宾正杨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副研究员



宾正杨,1991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现为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研究员。他致力于OLED新机制、新材料和新器件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惰性金属配位反应的电子注入新机制;采用C–H键活化新策略,发展了一系列具有非传统结构的新型发光材料,突破OLED效率和寿命的瓶颈,为实现OLED核心材料的国产化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




|| 推荐阅读 ||

2021年度“四川大学十大基础研究进展”发布!

重磅发布 | 一图读懂四川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校友马识途先生108岁之际再次向川大“马识途文学奖”捐赠50万元


大川

来源/科研院

编辑/罗燕妮

责编/曹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